心理學中的夢境心靈感應


夢境心靈感應的概念是人們可以透過夢境交流資訊,這一想法已吸引了人類幾個世紀。雖然它仍然被認為是偽科學,但一些超心理學家認為有證據支援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存在異常認知的可能性。懷疑論者根據我們目前的科學理解認為夢境心靈感應是不可能的。

然而,對於那些願意探索無法解釋現象的人來說,對這一主題的研究回顧揭示了一些值得考慮的奇特發現。

夢境心靈感應的概念

夢境心靈感應的概念是透過夢境交流資訊的能力,這一想法已經吸引了人們幾個世紀。雖然懷疑論者認為沒有真正的證據支援它,但信奉者指出幾項研究表明夢境心靈感應可能是可能的。一些著名的研究提供了有趣的軼事證據。

1966年,Montague Ullman在Maimonides醫療中心的睡眠實驗室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在一個實驗中,充當“傳送者”的人專注於遠處房間的一幅藝術印刷品,而“接收者”則在實驗室睡覺。接收者報告說夢到了與藝術印刷品細節相符的影像。懷疑論者認為結果可能是由於感官線索或偶然性。

更令人信服的是對那些有著密切情感聯絡的人(例如雙胞胎)的研究。2013年,一項對600多對雙胞胎的大型調查發現,22%的人經歷過心靈感應,通常發生在夢境或睡眠期間。大多數人覺得他們與雙胞胎共享夢境。雖然是軼事證據,但這結果表明人們對夢境心靈感應的可能性持開放態度,尤其是在親密個體之間。

  • 最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自對照實驗,這些實驗使用腦電圖監測來檢測傳送者和接收者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腦活動之間的相關性。在幾項研究中,傳送者在傳輸視覺刺激期間腦波的峰值與接收者腦波的峰值相匹配,這表明存在心靈感應連線。

夢境心靈感應的早期實驗研究

一些關於夢境心靈感應的最早實驗研究是在20世紀60年代進行的。Montague Ullman、Stanley Krippner和Charles Honorton等先驅設計的研究中,“傳送者”試圖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將視覺影像心靈感應地傳輸給正在睡覺的“接收者”。

  • 在一個早期的實驗中,傳送者專注於一幅藝術印刷品,而接收者則在另一個房間睡覺。接收者描述了一個夢,其中包含與藝術印刷品相似的元素,其統計意義是偶然性的50,000分之一。

  • 在另一項研究中,傳送者在接收者睡覺期間前往城市中隨機選擇的地點,並專注於周圍環境。接收者的夢包含與該地點相符的元素,其機率為22,000比1。

批評和方法論問題

可以透過以下小標題理解:

缺乏實驗控制

對夢境心靈感應研究的一個常見批評是缺乏嚴格的實驗控制。如果沒有控制,除了異常認知之外,還有許多可能的解釋可以解釋結果。例如,在許多早期研究中,傳送者和接收者彼此非常熟悉,這增加了感官線索或隱性交流的可能性。

隨機化問題

一些研究未能正確隨機化目標圖片或文字。如果目標遵循可預測的模式,則接收者可能無需依靠心靈感應就能猜出正確的目標。需要嚴格隨機化目標才能排除猜測的可能性。

確認偏差

一些研究人員被指控存在“確認偏差”——選擇性地記錄和報告證實夢境心靈感應假設的結果,而忽略那些與之相矛盾的結果。為了克服這一點,建議預先註冊實驗方法和對結果進行盲評。

評分問題

夢境與目標之間對應關係的評分標準一直受到批評,認為其過於主觀,容易解釋。更嚴格的評分規則、多個獨立評判者以及衡量評判者間信度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

需要重複實驗

需要更多對具有積極結果的研究進行獨立重複,以確認研究結果並加強夢境心靈感應的論據。重複實驗應遵循上述建議,以確保方法的嚴謹性。雖然已經發表了一些成功的重複實驗,但仍然需要更多。

透過更嚴格、更受控的研究來解決這些方法論問題和批評,這將是將夢境心靈感應確立為一種合法異常認知現象的關鍵。

快速眼動睡眠夢境心靈感應的當代實驗研究

探索快速眼動睡眠期間夢境心靈感應可能性的當代研究產生了一些有趣的結果。雖然仍然需要更多研究,但一些實驗表明這種異常認知可能是可能的。

Maimonides夢境研究

這些在20世紀60年代進行的研究測試了“傳送者”是否可以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影響“接收者”的夢境。參與者在隔音房間裡睡覺,傳送者專注於一個視覺目標,試圖將其“傳輸”給接收者。

Ganzfeld夢境ESP研究

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超心理學家使用Ganzfeld技術測試夢境心靈感應,在該技術中,接收者在意識改變的狀態下報告思維活動。一些研究報告了積極的結果,某些夢境影像與傳送者觀看的目標圖片相符。然而,結果並不一致地可重複。

當代重複實驗

最近的研究旨在使用改進的方法來重複之前的發現。例如,201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傳送者的視覺目標內容與接收者的夢境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使用兩位獨立的評判者來分析資料,這些相關性偶然產生的機率非常小。

意義和未來方向

對夢境心靈感應和其他快速眼動睡眠期間異常認知的研究為未來的研究打開了令人興奮的可能性。隨著我們對意識和感知的理解不斷擴充套件,這些現象可能有助於闡明心靈最深奧的謎團及其與物質世界的關係。

重複實驗和改進方法

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重複之前的研究是獲得主流科學接受的關鍵。使用雙盲方案、生理測量和篩選易受超心理學影響的參與者可以產生更可靠的結果。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這樣的現代技術還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睡眠體驗的神經科學基礎。

超心理學理論及其對物理學的意義

如果得到證實,夢境心靈感應表明意識並非侷限於大腦,而且心靈可以直接相互作用。這挑戰了唯物主義的思維觀,並暗示了意識、時空和量子系統之間更深層次的聯絡。像大衛·玻姆的“隱含序”這樣的理論提出了一種全息宇宙,其中意識和物質是緊密糾纏的。

實際應用

一些支持者認為,夢境心靈感應可能被用於遙視、醫學診斷和與已故親人重新聯絡等目的。然而,在這些應用成為現實之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研究。還必須解決與隱私、同意和濫用相關的倫理問題。

結論

此外,快速瀏覽夢境心靈感應這個奇特而迷人的世界。雖然這項研究存在爭議,結果也喜憂參半,但有足夠的令人信服的案例和實驗研究表明,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發生的那些生動的夢境中,可能正在發生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

更新於:2023年11月2日

31 次瀏覽

開啟你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