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資料庫與關係資料庫的區別
在資料庫管理系統中儲存和處理資料是商業組織對其資料執行的最重要功能之一。資料庫管理系統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訪問資料,因為系統隱藏了儲存細節。使用者透過使用資料庫模型獲得資料的抽象。
在構建資料庫時,兩種最流行的資料庫模型型別是層次型和關係型。
什麼是層次資料庫?
IBM在1968年首次嘗試在傳統資料庫系統中開發資料模型,從而產生了層次資料模型。在這種模型中,資料以父子模型儲存,但子節點只有一個父節點。
它建立了一個類似樹的結構,其中記錄充當子節點,並透過連結相互連線。樹結構中的初始節點稱為根節點。
單個子節點只能與其父節點連線一次,即使父節點可以有多個子節點。因此,層次資料庫模型支援一對一和一對多關係。
層次資料庫提供的最重要的好處可能是訪問資料的方式簡單一致。
"提取"和"更新"操作都易於最佳化。層次資料庫結構簡單而靈活。
使用層次資料庫的缺點
以下是使用層次資料庫的一些缺點:
資料庫的連結是硬編碼的,無法更改,這是系統最嚴重的缺點。
如果資料庫將來可能需要修改,則必須重建整個資料庫。
它儲存冗餘資訊,這使得以後檢索資訊更加困難。
由於層次資料庫必須編碼到應用程式中,因此對資料庫的任何更改都需要開發人員更改應用程式中的程式碼。
儘管如今不鼓勵在應用程式開發中使用層次資料庫,但它們仍在IBM大型機上使用。
什麼是關係資料庫?
E.F. Codd被認為在1970年開發了關係資料庫模型。關係資料庫中的記錄儲存在相應的表中。表按行和列組織,每一行代表一個不同的實體,每一列描述記錄的一個屬性。只有當表具有共同的屬性時,表和關係才相互關聯。
關係資料庫比層次資料庫在行業中更受歡迎,因為它們更易於使用、更易於程式設計且維護成本更低。
Oracle、DB2、Microsoft SQL Server和Informix是關係資料庫管理系統的示例。其他選項包括MySQL。
關係資料庫不依賴於使用它的應用程式,並且對資料庫所做的任何更改都不會影響應用程式程式設計。
關係資料庫還可以用於簡單地構建表之間的複雜關係,這是一個有用的功能。
在關係資料庫系統中,資料的邏輯結構儲存在與資料本身物理儲存位置不同的位置。這允許以不同的方式管理結構,而不會相互影響。
關係資料庫遵循完整性規則,以防止將重複資料輸入表中。為了以可靠且準確的方式訪問資料庫中的資料,使用SQL查詢語言。
關係資料庫以一致的格式儲存資料,這使得檢索任何必要的資料庫變得容易。在危機時期,不僅可以輕鬆建立資料的備份,而且可以輕鬆地匯入和匯出資料。
層次資料庫與關係資料庫的區別
下表重點介紹了層次資料庫和關係資料庫的區別:
比較依據 | 層次資料庫 | 關係資料庫 |
---|---|---|
開發者 | IBM,1968年 | E.F. Codd,1970年 |
複雜性 | 可能更復雜。 | 沒有複雜性。 |
獨立性 | 此模型缺乏資料獨立性。 | 此模型提供資料獨立性。 |
代 | 它是第一代資料模型。 | 它是第二代資料模型。 |
結構 | 樹狀層次結構,具有父節點和子節點 | 表格表示,由行和列組成 |
關係 | 一對一,一對多 | 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 |
資料檢索 | 必須從根節點遍歷到所需節點。 | 使用SQL查詢語言。 |
結論
簡而言之,兩種主要型別的資料庫是關係資料庫和層次資料庫。層次資料庫和關係資料庫之間最顯著的區別在於,前者遵循關係模型,並將其資料組織在表中,而後者遵循層次模型,並將其資料組織在樹狀結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