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義的成本和收益計算
利他主義可以帶來有形和無形的益處。利他主義可以帶來更多社群參與、與他人建立更健康的關係,以及為他們正在幫助的人和組織帶來經濟利益。在無形層面上,利他主義可以帶來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這種滿足感來自於知道自己對他人生活產生了積極影響。
此外,利他主義可以帶來更好的身心健康,因為研究表明,從事利他行為的人在身心方面都更健康。利他主義的成本因情況而異。例如,如果有人向慈善機構捐贈時間或金錢,他們就不能將其用於其他目的。此外,為了幫助他人,個人可能不得不做出舒適或便利方面的妥協。
利他主義的益處
利他主義是出於幫助他人而進行的無私行為,通常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代價。雖然利他行為會帶來成本,但它也為捐贈者和接受者帶來了許多好處。以下是一些利他主義的重要好處。
增加幸福感和福祉 - 幫助他人可以產生積極的情緒,如同理心、同情心和感激之情,從而改善心理健康和福祉。各種研究都發現了利他行為與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和福祉之間的相關性。例如,發表在《健康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從事利他行為的人幸福感更高,絕望感更低。
改善身體健康 - 利他行為也與身體健康有關。志願服務和其他型別的利他主義與血壓降低、心臟病風險降低以及免疫系統功能增強相關。例如,發表在《健康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年至少志願服務 200 小時的老年人血壓更低,患心臟病的風險也更低。
增進社會聯絡 - 利他主義還可以帶來更牢固的社會紐帶和更強的社群意識。當人們做出利他行為時,他們經常會結識新朋友,並與那些分享他們的價值觀和興趣的人建立聯絡。發表在《社會科學與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志願者擁有更高水平的社會支援,並且對社會更有歸屬感。
增強目標感和意義感 - 利他行為還可以讓人們的生活充滿目標感和意義感。幫助他人可以帶來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帶來更大的目標感和意義感。發表在《老年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老年志願者擁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以及更強烈的目標感和意義感。
改善聲譽和社會地位 - 利他行為還可以提升一個人在其群體和社會中的聲譽和社會地位。實踐利他主義的人通常因其無私和同情心而受到尊重和欽佩。發表在《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從事利他行為的人被認為比不從事利他行為的人更值得信賴和尊重。
利他主義的成本
雖然無私的行為可以帶來許多好處,但它也可能帶來負面後果。以下是一些利他主義的最高成本。
個人犧牲 - 從事利他行為通常需要個人犧牲,例如犧牲時間、金錢或精力來幫助他人。這可能導致疲憊、倦怠或怨恨等情緒,尤其是在提供者沒有感受到被欣賞或回報時。根據發表在《應用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志願者比非志願者更容易經歷更高的倦怠感和情緒疲憊感。
機會成本 - 從事利他行為的人通常會放棄追求其他目標或興趣的機會。例如,假設某人將所有空閒時間都用於志願服務。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與朋友和家人共度時光,或追求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正如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所述。
情感負擔 - 利他行為在情感上可能是令人筋疲力盡的,尤其是在提供者正在處理令人不快或痛苦的情況時。例如,發表在《創傷壓力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接觸過創傷性事件的災難志願者比非志願者有更高的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 症狀。
被剝削的風險 - 利他主義可能使人們面臨被剝削的風險,尤其是在他們與弱勢群體或邊緣化群體合作時。發表在《商業倫理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一些國際志願者專案可能會透過向有需要的地區派遣短期和非熟練的志願者,而不是投資於長期的可持續解決方案,從而加劇不平等和剝削。
汙名化 - 最後,從事利他行為可能會導致汙名或負面的社會評價,尤其是在這種行為違反文化規範或期望時。例如,發表在《社會科學與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出於利他動機(如養家餬口)而從事性工作的女性可能會受到其社群的汙名和負面社會評價。
利他主義中的框架效應
框架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當人們根據資訊的呈現方式做出不同的決策時,即使資訊相同,也會發生這種偏差。框架效應會對利他行為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在它強化刻板印象或偏見時,從而影響人們如何感知和回應幫助他人的虛假機會。例如,發表在《實驗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當慈善事業的受益者被描述為“受害者”而不是“倖存者”時,人們不太可能捐款,因為“受害者”標籤強化了負面刻板印象,並降低了人們提供幫助的意願。
結論
利他行為既有益處也有弊端,包括增進社會聯絡和福祉以及對個人安全和資源的危害。框架效應會影響人們如何看待和回應服務他人的機會,強調需要仔細地構建利他行為,以強調積極的後果,同時避免強化負面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