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認知犯罪與不可認知犯罪


犯罪是指可報告給警方、法院等並可能受到懲罰的違法行為或罪行。犯罪分為兩種型別:可認知犯罪和不可認知犯罪。讓我們來探討可認知犯罪和不可認知犯罪之間的區別。

什麼是可認知犯罪?

可認知犯罪是指根據第一附表或任何其他現行法律,警官可在未取得逮捕令的情況下逮捕被告,並在未經地方法官事先批准的情況下展開調查的犯罪。

示例

大多數被認為是“可認知”的犯罪本質上都是嚴重或惡劣的,例如謀殺、強姦、綁架、盜竊、嫁妝死亡等。因此,對於任何此類犯罪,根據法律應予以懲罰,必須以第一資訊報告或簡稱 FIR 的形式記錄。

警官必須根據《刑事訴訟法》(CrPC)第 154 條對可認知犯罪案件提起 FIR。此外,他可以選擇在提起 FIR 之前進行某種初步調查。在犯下其中一項罪行時,犯罪嫌疑人會被拘留並送交地方法官,並在規定時間內處理。鑑於犯罪的嚴重性,可認知犯罪會自動獲得法院的批准。

警方的權力(在可認知犯罪案件中)

警方有權根據刑事訴訟法第 156 條處理可認知犯罪。

  • 當在警察局提起 FIR 並且罪行是法院可以簽發逮捕令的罪行時,警方可以進行逮捕。

  • 調查可以在逮捕後立即開始,並且只能調查該警察局本地管轄範圍內的案件。

  • 如果資訊顯示為可認知犯罪,則警方必須提起 FIR。如果犯罪現場位於警察局管轄範圍之外,則警官必須登記報告並將其傳送到有管轄權的警察局。

什麼是不可認知犯罪?

《印度刑法典》第一附表中規定的可保釋的犯罪屬於不可認知犯罪。在發生不可認知犯罪的情況下,警方被禁止在未取得逮捕令的情況下拘留嫌疑人,並且在未經法院批准的情況下不得開展調查。

示例

不可認知犯罪包括偽造、欺詐、誹謗、擾亂公共秩序等。

當發生其中一項犯罪時,當事人會向大都市治安法官提起刑事訴訟,治安法官隨後會指示相關警察局進行調查。預期相關警官會向法院提交起訴書,然後進行審判。如果被告在審判後被判有罪,法院會簽發逮捕令。

警方的權力(在不可認知犯罪案件中)

刑事訴訟法第 155 條概述了警方在處理不可認知犯罪時必須採取的程式 -

  • 在這種情況下,警方被禁止在未取得逮捕令的情況下進行逮捕,並且在未經治安法官批准的情況下不得開展調查。

  •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 155(2) 條,警官必須在採取行動之前獲得治安法官的許可。

  • 警官必須記錄提交的投訴並要求投訴人聯絡相關治安法官。在獲得治安法官的批准後,調查才能開始。

可認知犯罪與不可認知犯罪的區別

根據上述事實,以下是一些可認知犯罪和不可認知犯罪之間的重要區別 -

比較依據可認知犯罪不可認知犯罪
含義可認知犯罪是指警方可以自行報告犯罪的犯罪。不可認知犯罪是指警方根據司法治安法官的命令報告犯罪並啟動調查的犯罪。
逮捕可以無需逮捕令逮捕不能無需逮捕令逮捕
法院批准無需開始調查。要開始調查,法院必須事先給予其事先授權。
保釋可以或不可以批准(法院的自由裁量權)。權利事項。
犯罪型別惡性輕微或可和解的。
示例強姦、謀殺、盜竊等。襲擊、欺詐、誹謗等。
請願書FIR 和投訴。僅投訴或 FIR。

可認知犯罪和不可認知犯罪的重要判決

有一些關於可認知犯罪和不可認知犯罪的重要判決 -

拉利塔·庫馬裡訴北方邦政府

根據最高法院的意見,如果資訊顯示存在刑事犯罪,則刑事訴訟法第 154 條要求警官提起 FIR。

  • “必須”一詞表達了立法機關的立法意圖,並消除了警官是否在提起 FIR 之前進行初步調查的選擇。

  • 拒絕提起 FIR 的警官將面臨嚴厲的後果。

結論

不可認知犯罪是可保釋的犯罪,而可認知犯罪根據犯罪的嚴重程度和相關法院的解釋,本質上是不可保釋或可保釋的。不可認知犯罪的處罰不超過三年監禁,或者有時只是罰款,而可認知犯罪的處罰為三年或以上監禁和/或罰款。

常見問題

Q1. 可認知犯罪是否需要 FIR?

答:通常,可認知犯罪的受害者或代表其行事的人會提交警察報告。任何人都可以透過口頭或書面方式向警方報告可認知犯罪。電話資訊也可以被視為 FIR。

Q2. 什麼不是不可認知犯罪的例子?

答:在印度,襲擊並非可起訴犯罪的例子。在印度,襲擊並非可處罰的罪行。可認知犯罪是指需要立即逮捕的犯罪。警官被允許對可認知犯罪進行無逮捕令逮捕。

Q3. 律師如何在刑事案件中為您提供幫助?

答:刑事律師可以幫助您獲得保釋,發現錯誤和侵犯權利的行為,以及可能導致案件被駁回或指控被撤銷的其他情況。如果案件進入審判階段,刑事律師將盡一切努力透過構建強大的辯護來爭取您的無罪釋放;或者,如果您被判有罪,律師可能能夠幫助您獲得較輕的判決。

更新於: 2023年3月17日

10K+ 瀏覽量

開啟你的 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