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使命
引言
英國首相艾德禮政府啟動了一項影響深遠的使命,旨在將行政權力從英國政府過渡到印度政府。內閣使命的核心是討論這一過渡程序。由於印度國民大會沒有遵守這項使命的原則,最終以失敗告終。
內閣使命及其成員
克萊門特·艾德禮透過派遣三位英國內閣成員啟動了內閣使命,其目標是將行政權力從英國政府轉移到印度領導人手中 (Sohal, 2017)。這項使命的直接目標是賦予印度獨立,並團結印度人民。負責領導這項使命的成員包括:佩西克·勞倫斯勳爵、A·V·亞歷山大爵士和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
內閣使命的初始成員
英國統治下的印度內閣結構為三層級:聯邦聯盟位於最高層,省份集團位於中間層,各個省份位於最低層。這些集團被應用於印度的中央、西北部和東部地區。
內閣使命——背景
英國政府意識到他們無法有效控制印度的行政權力。團結印度人民的需求與英國暫時支援穆斯林聯盟的政策相沖突。統一的印度次大陸推動了統一印度的迫切願望 (Noorani, 2019)。英國政府對巴基斯坦持懷疑態度。
1946年3月24日,對統一的渴望得到了回應。內閣最初由三位英國領導人組成,旨在強調印度獨立後的地位。在這個階段,穆斯林聯盟和印度國民大會都準備達成協議,選舉過程採用了不同的選舉制度。
在穆斯林聯盟中,每100名選民中有90名穆斯林,因此,金納出人意料的勝利使他能夠與國大黨和英國人談判。由於實行分離選民制度,英國政府無法做出任何改變。
內閣使命的目標
內閣使命旨在實現以下目標。
其目的是促使印度領導人就制定涵蓋所有社會階層的印度憲法達成一致 (Kazimi, 2019)。
這項使命的目標是組建一個委員會,在印度憲法中為所有人創造平等的機會和尊重。
內閣使命旨在組建一個執行委員會,以支援印度的主要機構。
失敗原因
內閣使命由於以下原因未能實現其目標。
國大黨希望保持中央政府的強大地位。
他們不希望將權力下放給各省。
穆斯林聯盟希望增強穆斯林的政治力量。
穆斯林聯盟和國大黨之間的意見分歧導致這項使命偏離了計劃。最初的提案是印度獨立後不進行分裂。各省將被劃分為三個集團——A、B和C。
國大黨不希望根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多數人口來劃分省份,並希望獲得中央的控制權。儘管穆斯林聯盟不希望如此,但任何對提案的修改都是不被接受的。
1946年中期,一項新的提案被提出,將印度一分為二——一個以印度教徒為主,另一個以穆斯林為主。
尼赫魯領導的國大黨沒有接受第二個提案。他們同意將其提交制憲會議。
在總督的邀請下,由十四人組成的臨時政府成立。該政府由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的等量成員以及其他四名成員組成。
在尼赫魯的倡議下,國大黨領導人加入了總督的臨時委員會。
反響
穆斯林聯盟和印度國大黨最初都接受了內閣使命。但國大黨不接受分組結構,他們非常擔心基於宗教的省份分組。另一方面,穆斯林聯盟不希望改變任何計劃,因此最終出現了意見分歧。為內閣使命所做的任何和解嘗試都失敗了。結果,一個臨時政府成立了。穆斯林聯盟拒絕繼續參與,導致全國爆發大規模暴力。
這項使命的意義
內閣使命對制憲會議的討論產生了重大影響。它被強調在尼赫魯的聯邦主義和目標決議中 (Venkatraman, 2019)。該計劃的制定得到了會議的承認。會議希望透過合法地履行所有職責,並給予穆斯林聯盟參與其程序的權利來遵循計劃的原則。在這個階段,會議宣佈其合法性來自印度人民,而不是來自使命計劃。
結論
1946年,英國首相剋萊門特·艾德禮啟動了內閣使命。這項使命由三位英國領導人發起,旨在為了印度獨立而團結印度人民。內閣使命中引入了分組結構,它也表達了基於A、B或C組的省份劃分。內閣使命的目標是將行政責任從英國領導人轉移到印度領導人手中,其目的是為了印度的獨立。
常見問題
問1. 根據內閣使命,各省是如何被提議劃分的?
答:各省被提議劃分為三個集團——A、B和C。A組將包括奧里薩邦、比哈爾邦、孟買邦、北方邦、中央邦和馬德拉斯邦。西北邊境省、信德省、旁遮普邦和俾路支斯坦省將包含在B組中。阿薩姆邦和孟加拉邦將在C組中。
問2. 誰啟動了內閣使命,在什麼時候?
答:內閣使命由英國首相剋萊門特·艾德禮於1946年啟動。
問3. 為什麼啟動內閣使命?
答:啟動內閣使命是為了制定印度憲法和組建印度制憲會議。是為了建立一個執行委員會,讓主要的印度政黨能夠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