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人生事件:喬治·凱利
我們親身經歷的關鍵指標,表明我們如何預測生活中特定的事件。我們如何學習預測尚未發生的某些事件?人類被稱為最聰明的物種的原因在於其反思自我意識的能力——對我們的經驗、感受和行為進行反省,這有助於我們瞭解環境的運作方式及其基本原理,而這些原理反過來又決定了我們在其中運作的方式。透過這種反思,我們潛意識地建立了某些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然而,這種構建的感知並非對每個人都相同。例如,有些人認為金錢是幸福的唯一來源,但有些人可能認為幸福不能用金錢買到。
個人建構理論
喬治·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強調,人類創造或建構他們對周圍世界的意義和理解,以便他們在環境中導航。這種意義是透過反思和來自我們自己以及有時是他人感知的洞察力獲得的。這些建構幫助我們將目的附加到我們的行動中——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去ABC學校而不是XYZ學校,或者認為共同基金是一個好的投資機會而不是股票市場。
起源
個人建構理論或PCT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並與當時的行為主義觀點形成對比——認為人們是被動地響應環境情況和事件。凱利最初於1955年在其兩卷本著作(後來簡化為單卷本)《人格理論:個人建構心理學》中發表了這一理論。關於人們對自己所持有的理論的元理論,據認為與卡爾·榮格和亞伯拉罕·馬斯洛採取的人本主義方法不相上下,認為它本身就是一個關於一個人如何創造自我的理論。
在他題為“一個理論的自傳”的論文中,凱利追溯了他究竟是如何透過兩次事件想到PCT的。
他觀察到,他處理科學論文和作為心理治療師幫助人們解決痛苦的方法是相似的。這兩種活動都透過尋找我們面臨的事件的意義而聯絡在一起。
他認識到一個悖論:科學家如何看待自己與其他人(非科學家)之間的區別。對某人有利的事情對另一個人可能不利。
透過這些觀察,個人建構理論被構想出來了。
基本假設
根據凱利的觀點,基本假設是一個人的心理過程,由他如何預測事件來引導。凱利認為,每個人都有關於我們如何感知、預測和分析事件或行為的建構。它們是主觀的,最終決定了不同的人對同一事件做出不同的反應。透過使用“預測”一詞,凱利提到了他將人視為試圖預測未來事件的科學家的觀點。例如,在準備度假時,有些人可能會發現打包衣服和其他必需品比其他人壓力小,因為他們之前的經驗使他們井井有條或效率高。
這個基本假設是我們如何引導我們的認知,使個人能夠根據過去的經驗來預測或預期事件。然而,這些都可能發生變化或重建。個人建構的過程是一個持續的迴圈——當我們經歷挑戰現有建構的特定事件時,它會發生變化,以便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十一個推論
基本假設的一個缺陷是它沒有解釋一個人行為的所有方面。人類是多維的,因此,為了解釋這一點,凱利除了基本假設之外還引入了十一個推論。這些推論是闡明人類預測和想象傾向的補充。它們如下:
格網測驗法
任何理論要被認為是準確和正確的,都需要經驗基礎或科學依據。對於他的建構理論,凱利發展了格網測驗法。雖然主要基於建構和二分法的推論,但這種方法從特定個體那裡提取輸入,以揭示他們的心理模型或他們如何賦予意義的方式。
在格網測驗法中,採取以下步驟:
要求受試者列出他們要比較和評價的心理模型。
接下來是推導和分析他們的性格特徵。每個特徵也有相反的建構,凱利用它來代表客戶的特定內部理論或特徵。
這被構建成一個評級網格,將使用非引數因子分析進行解釋。
然後是訪談階段,在這個階段,客戶將被引導完成他們的結果,幫助他們和他們的臨床醫生擴充套件和驗證結果概念之間的關係。
一個例子
假設A認為眼睛冰冷的人吝嗇或對金錢小氣。為了經驗性地驗證或提供統計學依據,A可以在冷眼與溫暖的眼睛以及吝嗇與慷慨的變數上使用如下所示的卡方網格。
冰冷的眼睛 | 溫暖的眼睛 | |
吝嗇 | ||
慷慨 |
所確定的資料可以解釋為眼型與善良之間的關係,或者這正是A如何具體看待眼睛冰冷或溫暖的人。為了理解後一種觀點,凱利的建構理論就派上用場了。透過這個理論,可以回答或至少理解諸如什麼經驗導致A驗證了他認為眼睛冰冷的人很吝嗇的建構或觀點等問題。
結論
該理論的優勢在於它提供了對一個人對其環境的理解的整體檢視,這可以與瞭解個體差異相比較。人格被視為是流動的或不斷變化的,因為它取決於經驗。儘管個人建構理論幫助個人檢查他們的特徵並理解他們為什麼以他們那樣行為、行動和感覺,但它缺乏對特徵的分類,以便個人能夠得到他們需要的幫助。由於該理論迫使研究人員透過參與者的視角來看待世界,以便他們表達他們的心理模型,因此如果參與者患有已診斷或未診斷的人格障礙,研究人員將受到限制。其發現也無法推廣。儘管如此,該理論仍被用作詳細理解我們自己的踏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