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性狀顯性定律?請舉例說明


簡介

性狀顯性定律是遺傳學的基石原理之一。該定律指出,一對基因中,一個基因是顯性的,另一個基因是隱性的。這意味著只有顯性基因會在表現型中表達,而隱性基因則保持隱藏。

本內容討論了什麼是性狀顯性定律,它是如何運作的,並提供了示例來說明這一概念。

理解性狀顯性定律

性狀顯性定律首先由現代遺傳學之父——格雷戈爾·孟德爾(一位科學家和修士)提出。在他對豌豆植物的實驗中,孟德爾觀察到某些性狀,如花色或種子形狀,總是出現在豌豆植物的後代中,而另一些則沒有。

透過他的實驗,孟德爾發現這些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這些基因從親代傳遞給子代。他還發現每個基因都存在兩種形式,或等位基因,一個顯性,一個隱性。

顯性等位基因在表現型中表達,而隱性等位基因則保持隱藏。這意味著即使一個生物體具有某種性狀的隱性等位基因,除非它繼承了兩個隱性等位基因的副本,否則它不會表達。

可以使用豌豆植物花色的例子來說明這個概念。孟德爾觀察到一些豌豆植物開紫花,而另一些則開白花。他假設存在兩種花色等位基因,一種是紫色,一種是白色。

當孟德爾將一株紫花植物與一株白花植物雜交時,他發現所有後代都是紫花。這是因為紫花等位基因是顯性的,白花等位基因是隱性的。

然而,當孟德爾將兩株紫花後代雜交時,他發現一些結果後代開白花。這是因為這些後代中的一些繼承了兩個隱性白花等位基因的副本,而另一些則繼承了一個顯性紫花等位基因和一個隱性白花等位基因。

這個例子說明了性狀顯性定律是如何運作的。顯性等位基因在表現型中表達,而隱性等位基因除非生物體繼承了它的兩個副本,否則將保持隱藏。

性狀顯性定律的例外情況

雖然性狀顯性定律是遺傳學的基石原理,但該定律也有一些例外情況。其中一個例外是不完全顯性。

在不完全顯性中,沒有哪個等位基因是完全顯性或隱性的,後代的表現型是兩個親本表現型的混合。例如,當紅花植物與白花植物雜交時, resulting offspring可能開粉紅色的花,這是兩種親本顏色的混合。

性狀顯性定律的另一個例外是共顯性。在共顯性中,兩個等位基因都在後代的表現型中表達。例如,當黑羽雞與白羽雞雜交時, resulting offspring可能既有黑色羽毛,也有白色羽毛。

人類中性狀顯性定律的例子

性狀顯性定律不僅適用於豌豆植物,也適用於人類。人類中有許多性狀是由顯性和隱性等位基因控制的。

一個例子是耳垂附著。自由耳垂的等位基因是顯性的,而附著耳垂的等位基因是隱性的。這意味著一個具有一個自由耳垂等位基因和一個附著耳垂等位基因的個體將具有自由耳垂,因為自由耳垂等位基因是顯性的。

另一個例子是捲舌。捲舌的能力是由顯性等位基因控制的,而不能捲舌的能力是由隱性等位基因控制的。這意味著一個具有一個捲舌等位基因和一個不能捲舌等位基因的個體仍然能夠捲舌,因為捲舌等位基因是顯性的。

第三個例子是亨廷頓舞蹈症,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會導致大腦神經細胞的進行性分解。亨廷頓舞蹈症的等位基因是顯性的,這意味著即使只有一個基因副本的個體也會患上這種疾病。

結論

性狀顯性定律是遺傳學的基石原理,它解釋了某些性狀如何在後代中表達。該定律指出,一對基因中,一個基因是顯性的,另一個基因是隱性的。這意味著只有顯性基因會在表現型中表達,而隱性基因則保持隱藏。

雖然該定律存在例外情況,例如不完全顯性和共顯性,但性狀顯性定律仍然為理解基因如何從親代傳遞給子代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框架。

透過研究性狀顯性定律和其他遺傳學原理,科學家可以更好地理解遺傳性疾病是如何發展的以及如何治療它們。這些知識還可以幫助我們對自身健康和子女健康做出明智的決定。

更新於:2023年4月17日

322 次瀏覽

開啟你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