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線穿過玻璃稜鏡的路徑追蹤
簡介
識別白光透過三稜鏡的路徑是一個重要的科學實驗。它用於展示可見光譜。不同型別的光在透過三稜鏡時具有不同的顏色,它們被分成多個光譜,因此透過這個實驗發現,僅僅是白光本身就包含了不同的顏色。這個實驗最早是由艾薩克·牛頓在1665年完成的。
三稜鏡的一些重要事實
三稜鏡通常是一種多面體,有兩個平行的底面。當特定光線在穿過稜鏡時發生兩次折射,它會與實際路徑分離一定的角度。
偏折角取決於稜鏡的頂角、稜鏡的材料性質和入射角。偏折角通常隨著入射角的增大而減小。偏折角的最小值稱為稜鏡的最小偏折角。正如 Nagare 等人(2019)所述,在最小偏折角位置,反射光線與稜鏡的底面平行。
圖 1:稜鏡和光的折射
當光束照射到稜鏡的一側表面時,它會分解成七種顏色。正如 Hess 等人(2020)所述,稜鏡展示的這種特定現象稱為光的色散。這七種顏色的光的集合稱為光譜。
玻璃稜鏡表現出各種折射率,其中包括白光的幾種顏色成分。這是因為每種顏色的速度不同。因此,不同的顏色從稜鏡出來的方向不同,從而變得清晰(Smith & Karunadasa,2018)。白光分散成 VIBGYOR(紫、靛、藍、綠、黃、橙、紅),其中紫色偏折最大,紅色偏折最小。
實驗裝置
目的
實驗的目的是識別玻璃稜鏡中光線的路徑。
所需材料
- 繪圖鉛筆
- 軟木板
- 一個玻璃稜鏡
- 透明膠帶
- 一些大頭針
- 3 張白紙
- 量角器
- 鉛筆、尺子。
步驟
圖 2:光線的路徑
追蹤光線穿過三稜鏡的路徑是一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也可以透過以下步驟完成:
用透明膠帶將白紙固定在繪圖板上。
- 將玻璃稜鏡放置在紙的中間。標記玻璃稜鏡的邊界為 ABC,然後取下稜鏡。
- 然後在折射面(AB)上畫一條線 XY。
- 在 F 點畫一條垂直於 XY 的法線 NFN1。透過畫一條作為入射光線到法線的線 EF,畫一個 30° 角。
- 然後將玻璃稜鏡放置在 ABC 上。
- 將大頭針 Q1 和 P1 垂直固定在 EF 上,並將它們放置在 6cm 的距離處。
- 從折射面 AC 看,Q1 和 P1 的像出現在 I2 和 I1 處。
- 然後垂直放置大頭針 P2 和 Q2。要確保 P2 和 Q2 與 I2 和 I2 在一條直線上。
- 如果 P2 和 Q2 以及 P1 和 Q1 位於一條直線上,則它們會一起移動。
- 取下稜鏡後,標記 P2、Q2、P1 和 Q1 的位置。
- 連線點 P2、Q2 以產生 P2Q2,確保它在 AC 上與 G 相交。因此 HG 表示出射光線。
- 連線 F 和 G 以表示折射光線的路徑
- 連線 F 和 G。線 FG 表示折射光線的路徑。
觀察
當光束照射到折射面上時,光線在折射後會向法線彎曲 (Ma 等人,2021)。然而,在第二個折射面上,從空氣進入玻璃的光束會偏離法線。
結果
EFGH 描述了光線穿過稜鏡的特定路徑,並在圖中顯示。
注意事項
玻璃稜鏡的折射面需要光滑透明,並且沒有破損或氣泡。它應該呈三角形。需要使用鋒利的鉛筆繪製稜鏡的邊界以及光束。正如 Zhdanov 等人(2018)所述,大頭針應該成形,並且需要垂直固定在紙面上。大頭針之間需要 6m 的距離。這可以精確地找到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的方向。始終調整大頭針的腳而不是頭部。必須將大頭針圈起來並點上。入射角必須在 30° 到 60° 之間(Taravati & Eleftheriades,2021)。必須繪製適當的箭頭以指示入射光線、出射光線和折射光線的方向。
結論
追蹤光線穿過特定稜鏡非常重要,因為它有助於瞭解肉眼無法看到的不同光成分。這個特定的實驗表明,僅僅是白光本身就包含了不同的七種顏色。這七種顏色的光統稱為光譜。
常見問題
Q1. 什麼是稜鏡?
稜鏡指的是一個光學物體,它具有透明、拋光和平坦的表面,可以反射光線。稜鏡通常用於實驗光的反射。
Q2. 折射率使用什麼單位?
折射率沒有單位。這是因為它是在特定介質中光速與在真空中的光速之間的比率。
Q3. 什麼是光的色散?
它指的是白光分裂成七種不同顏色的現象。當光線穿過透明介質時,就會發生這種現象。
Q4. 當入射光線進入稜鏡時會發生什麼?
入射光線在穿過稜鏡時通常會向法線彎曲。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光線改變了其原始路徑併發生了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