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地王國——希瓦吉
引言
在莫臥兒帝國時期興起的最強大的王國是馬拉地邦聯。馬拉地人從1674年到1818年執政。馬拉地人統治著印度的德干地區。在18世紀,他們對莫臥兒帝國和英國帝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這些馬拉地人非常精通游擊戰戰術。
這個馬拉地邦聯在不同的酋長領導下分裂成不同的邦國,例如蓋誇德、辛迪亞、霍爾卡和邦斯勒。邦斯勒是馬拉地的一個強大氏族,這個氏族的兩個重要武士是沙吉和他兒子希瓦吉。馬拉地邦聯的另一個重要的實際統治者是佩什瓦。這個王國在1818年隨著馬拉地國王向英國東印度公司投降而結束。
馬拉地帝國
馬拉地帝國的基礎是由邦斯勒首領希瓦吉奠定的。在他之前,馬拉地人在德干分裂成許多邦聯。因此,他統一了所有邦聯,並給莫臥兒人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隨著莫臥兒統治的衰落,馬拉地人開始從德干擴張到印度北部,朝著建立馬拉地帝國的方向前進。一度,有人聲稱馬拉地人將成為莫臥兒統治的主要繼承者,但在1761年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中,他們的統治受到了艾哈邁德·沙阿·阿卜達利(Ahmad Shah Abdali)的挑戰。
除了莫臥兒統治的衰弱和式微之外,馬拉地人興起的其他原因是:在巴克提運動期間,圖卡拉姆、埃克納特和拉姆達斯等領導人興起的馬拉地民族主義;他們的地理位置是另一個重要因素,為他們提供了現成的岩石堡壘來管理他們的王國;南方的政治不穩定也為馬拉地人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誰統治了馬拉地王國?
馬拉地帝國由五個大酋長組成的邦聯組成,即:浦那的佩什瓦、巴羅達的蓋誇德、那格浦爾的邦斯勒、因多爾的霍爾卡和瓜廖爾的辛迪亞。希瓦吉將所有這些邦聯都統一在馬拉地帝國的旗幟下。在他的領導下,馬拉地人不斷對莫臥兒人和英國人構成政治威脅。希瓦吉死後,他的兒子桑巴吉繼承了馬拉地王位。他也是一位最強大的武士,從未在與莫臥兒的戰鬥中失敗過。最終,他被奧朗則布處決。桑巴吉死後,馬拉地王國不得不面對沙胡(希瓦吉的孫子)和塔拉拜(希瓦吉的兒媳)之間的內戰。在巴拉吉·維斯瓦納特(Balaji Vishwanath)的支援下,沙胡繼承了王位,作為回報,他任命巴拉吉·維斯瓦納特為佩什瓦或首席大臣。
由於沙胡是一位軟弱的統治者,王國的控制權間接地落入了佩什瓦手中。巴拉吉·維斯瓦納特是第一位鞏固馬拉地力量的佩什瓦。
希瓦吉的頭銜是什麼?
馬拉地武士希瓦吉在1674年被授予“查特拉帕蒂”稱號。“查特拉帕蒂”是一個梵語單詞,馬拉地人用它來指代國王。在這個稱號中,“查特拉”的意思是:傘的頂部,“帕蒂”指的是主人或所有者。所以這個查特拉帕蒂指的是一種國王,他像雨傘一樣保護和保障他的臣民。希瓦吉採用這個稱號,因為它將國王描繪成保護者,不像其他稱號“拉賈”或“馬哈拉賈”,僅僅意味著國王。
佩什瓦時代的馬拉地帝國
巴拉吉·維斯瓦納特(沙胡的第一任佩什瓦)恢復了屬於希瓦吉王國但被奧朗則布佔領的領土。他還幫助賽義德兄弟推翻了莫臥兒皇帝法魯克西亞爾。他向德干的六個莫臥兒省份徵收了薩爾德什穆基和 चौथ。
巴賈吉·維斯瓦納特之後,他的兒子巴吉·拉奧一世繼承了他的佩什瓦職位。在他的統治期間,馬拉地王國變成了一個帝國。他還擊敗了尼扎姆-烏爾-穆爾克,並簽訂了杜賴薩賴條約,獲得了馬爾瓦和邦德爾坎德。他向北方的莫臥兒帝國發起了強烈的挑戰,並試圖使馬拉地人成為印度的最高統治者。
巴拉吉·巴吉·拉奧,也稱為納納·薩黑布,在他父親巴吉·拉奧一世之後擔任了佩什瓦。他將馬拉地的邊界擴充套件到德里和旁遮普。旁遮普的征服使馬拉地人與艾哈邁德·沙阿·阿卜達利直接衝突,1761年發生了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馬拉地人在此戰役中慘敗,維什瓦斯·拉奧(納納·薩黑布的兒子)和薩達西夫·拉奧·鮑(納納·薩黑布的表兄)以及許多馬拉地領導人和大約28000名士兵陣亡。
馬拉地帝國的衰落
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第一個季度,馬拉地王國開始衰弱,這主要是因為巴吉·拉奧二世簽署了附屬條約。有幾個原因導致了馬拉地人的衰落:
不同邦聯的馬拉地酋長之間的內部衝突威脅著這個帝國的統一。英國人利用這種弱點來實現他們的帝國野心。
馬拉地人從未試圖建立一個有組織的帝國,他們總是習慣於掠奪他們勢力範圍之外的領土。因此,他們從未致力於改善其臣民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狀況。這導致他們失去了臣民的忠誠。
18世紀之後,馬拉地人沒有能力出色的統治者,而他們不得不在幾場戰役中與傑出的英國領導人對抗,這也成為馬拉地帝國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以及之後1772年馬達夫·拉奧一世的去世削弱了馬拉地帝國的根基。與此同時,馬拉地人和英國人為了爭奪政治霸權而持續不斷的衝突導致了英國人的勝利,在1818年,馬拉地領導人接受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
結論
隨著莫臥兒帝國的衰弱,德干地區興起的一個最強大的地區王國是馬拉地王國。希瓦吉繼承馬拉地王位後,該王國透過將其控制範圍從德干擴充套件到印度北部,開始形成帝國的形態。希瓦吉之後,佩什瓦也在這個帝國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不斷對莫臥兒當局構成嚴重的威脅。馬拉地人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中被擊敗,這使得該王國的弱點對英國人來說非常明顯。最終,這個王國在1818年隨著馬拉地酋長向東印度公司投降而結束。
常見問題
問1. चौथ和薩爾德什穆基是什麼?
答: चौथ是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作為稅收交給馬拉地人,非馬拉地領土將其作為不入侵這些領土的保證。薩爾德什穆基是超過 चौथ 的額外10%的稅收,作為對馬拉地國王的貢物,因為他是非馬拉地領土的統治者。
問2. 附屬條約是什麼?
答:附屬條約是一種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地方王國必須向英國東印度公司支付某種補貼,以維護英國軍隊,作為英國對其敵人提供保護以及公司不干涉這些王國內部事務的回報。
問3. 游擊戰戰術是什麼?
答:游擊戰是指由輕武器戰士而不是典型的軍事單位進行的戰鬥。這些戰爭包括突然襲擊、伏擊、襲擊等。
問4. 艾哈邁德·沙阿·阿卜達利是誰?
答:艾哈邁德·沙阿·阿卜達利是杜蘭尼帝國的統治者,也是阿富汗國家的創始人。他從1748年到1767年八次入侵印度。他不斷的入侵影響了莫臥兒帝國。他還對錫克教和馬拉地統治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問5. 為什麼會發生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
答:莫臥兒皇帝和佩什瓦納納·薩黑布之間達成了協議,馬拉地人將以換取西北省份的 चौथ 和薩爾德什穆基為代價,拯救莫臥兒帝國免受國內和國外敵人的侵害。這項協議使馬拉地人與艾哈邁德·沙阿·阿卜達利直接衝突,後者反覆入侵印度並挑戰莫臥兒當局,從而導致了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