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電波
引言
在電磁波譜中,波長最長的無線電波可以被發現。這些波的頻率在300 GHz(高頻)到3 kHz(低頻)之間,有時也被定義為頻率高於3 GHz的微波。
在300 GHz的頻率下,無線電波的波長為1毫米;在3 kHz的頻率下,波長為100公里(Mascoop等人,2021)。
像所有其他波一樣,電磁無線電波也以光速傳播。無線電波是由所有自然現象產生的,例如天體和閃電。用於無線電通訊、計算機網路、導航系統、雷達、廣播和各種應用的無線電波是人工產生的。
什麼是無線電波?
由無線電發射機產生並由無線電操作員接收的波被稱為無線電波。這些波在地球大氣中具有各種傳播方式。

圖1:射電天文
長無線電波在地球大氣中的各種障礙物周圍發生衍射,短無線電波則反射地球的電離層,然後返回地平線,形成天波。因此,兩種波的傳播都非常侷限於視距(Kontar等人,2019)。這是因為波長較短,沿視線傳播。
無線電波的用途
無線電波被認為是電磁輻射,用於各種現代應用和技術。無線電波的頻率主要用於無線電、調頻、電視、調幅廣播、軍事通訊、業餘無線電、手機和計算機無線網路或WiFi(Reynolds等人,2017)。
這些用於多種通訊目的的無線電波可以自由穿過地球大氣層。
無線電波的頻段是什麼?
| 頻段 | 波長範圍 | 頻率範圍 |
|---|---|---|
| 極高頻 (EHF) | 1毫米 - 1釐米 | 30 GHz - 300 GHz |
| 極低頻 (ELF) | >100公里 | |
| 中頻 (MF) | 100米 - 1公里 | 300 kHz - 3 MHz |
| 高頻 (HF) | 10米 - 100米 | 3 MHz - 30 MHz |
| 低頻 (LF) | 1公里 - 10公里 | 30 kHz - 300 kHz |
| 超高頻 (SHF) | 1釐米 - 1釐米 | 3 GHz - 30 GHz |
| 甚低頻 (VLF) | 10釐米 - 100公里 | 3 kHz - 30 kHz |
| 甚高頻 (VHF) | 1米 - 10米 | 30 MHz - 300 MHz |
| 特高頻 (UHF) | 10釐米 - 1米 | 300 MHz - 3 GHz |
表1:無線電波頻段
無線電波是如何產生的?
無線電波可以自然產生也可以人工產生。由閃電或天體產生的波是自然產生的無線電波。自然產生的無線電波是溫物體發射的黑體輻射的主要部分(Eastwood等人,2018)。用於雷達、導航系統、計算機網路和無線電通訊的波被稱為人工產生的無線電波。這些無線電波主要由帶電粒子(如質子和電子)加速產生,例如隨時間變化的電流。
電磁波的結構
電磁現象包括偏振、吸收、反射、衍射和折射。這些對於研究在太空中甚至在地球表面傳播的無線電波非常重要(Salam,2019)。賦予人們執行任務能力的能量可以有多種形式,也可以從一種形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勢能表示水壩和電池產生的能量。可以理解電磁波的結構,從而更好地瞭解運動中的物體被認為具有動能。

圖2:電磁波譜中的無線電波
質子和電子是帶電粒子,當它們運動時有助於形成電磁場。這個電磁場傳輸一種能量,被稱為電磁光或輻射(Johnson等人,2018)。磁性是靜止的,用於冰箱磁鐵,而變化的磁場會引起電場的變化,反之亦然,這是形成電磁波的原因。這些存在於電磁波譜中的電磁波(包括無線電波)不僅可以穿過固體材料和空氣,還可以穿過空曠的空間或真空。
結論
射頻 (RF) 能量通常被稱為射頻波或射頻輻射,它是電磁能量的一種形式,是電磁波譜的主要部分。它們既是人造的,也是自然形成的電磁能量來源。如果人們暴露於非常高的射頻波中,它可能會透過提高人體溫度來加熱生物組織而對人體造成傷害。這些無線電波主要由手機發射,例如RF-EMF會被人的大腦迅速吸收,並影響神經元和大腦活動。
常見問題
Q1. 無線電波是如何人工產生的?
無線電波可以人工和自然地產生。包括人體在內的每個物體都會發出無線電波和電磁輻射,這取決於物體的溫度。
Q2. 什麼是無線電通訊?
為了接收來自調頻或調幅廣播電臺的無線電訊號,使用無線電天線。該天線接收無線電訊號,無線電操作員或調諧器調諧到特定的無線電訊號。這是透過使用電感器或諧振器來完成的,它被認為是與晶體振盪器或電容器相關的電路。
Q3. 什麼是無線電波傳播?
無線電波在各種頻率下不斷在地球表面甚至太空中傳播。無線電波傳播主要是對電磁現象的研究,包括偏振、吸收、衍射、反射和折射。
Q4. 電磁波的主要特性是什麼?
電磁波以光速傳播。這些波不需要任何介質進行傳播,可以發生衍射和干涉,並且是偏振的。
Q5. 無線電波如何在WiFi中使用?
與所有其他無線裝置一樣,WiFi 也使用相同的原理。它使用無線電頻率在裝置之間傳送訊號,其頻率與汽車收音機、氣象收音機、對講機等裝置的頻率大不相同。
參考文獻
期刊
Eastwood, M. W.,Anderson, M. M.,Monroe, R. M.,Hallinan, G.,Barsdell, B. R.,Bourke, S. A.,… & Woody, D. P. (2018)。米波段射電天空:使用OVRO-LWA進行m模式分析成像。《天文雜誌》,156(1),32。檢索自: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3881/aac721/pdf
Johnson, M. D.,Narayan, R.,Psaltis, D.,Blackburn, L.,Kovalev, Y. Y.,Gwinn, C. R.,… & Sironi, L. (2018)。射電波段人馬座A*的散射和內稟結構。《天體物理學雜誌》,865(2),104。檢索自: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57/aadcff/pdf
Mascoop, J. L.,Anderson, L. D.,Wenger, T. V.,Makai, Z.,Armentrout, W. P.,Balser, D. S.,& Bania, T. M. (2021)。射電和紅外波段的銀河系H ii區光度函式。《天體物理學雜誌》,910(2),159。檢索自: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57/abe532/pdf
Reynolds, S. P.,Pavlov, G. G.,Kargaltsev, O.,Klingler, N.,Renaud, M.,& Mereghetti, S. (2017)。脈衝星風星雲和磁星外流:射電、X射線和伽馬射線波段的觀測。《空間科學評論》,207(1),175-234。檢索自:https://arxiv.org/pdf/1705.08897
Salam, A. (2019)。用於數字農業的地下無線電波傳播預測模型。《資訊》,10(4),147。檢索自:https://www.mdpi.com/2078-2489/10/4/147/htm
Zawdie, K. A.,Drob, D. P.,Siskind, D. E.,& Coker, C. (2017)。計算電離層中高頻無線電波的吸收。《無線電科學》,52(6),767-783。檢索自:http://old.ursi.org/proceedings/procGA17/papers/Paper_G38-2(2170).pdf
網站
NASA,2022。關於什麼是無線電波?檢索自:https://www.nasa.gov [檢索日期:2022年6月10日]
資料結構
網路
關係資料庫管理系統 (RDBMS)
作業系統
Java
iOS
HTML
CSS
Android
Python
C語言程式設計
C++
C#
MongoDB
MySQL
Javascript
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