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容失認症
面部識別通常輕鬆快捷。儘管表情、衣著和髮型各不相同,我們仍能輕鬆識別同事、朋友和家人在各種環境和情況下的面容。我們識別人的視覺能力是人類社會互動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我們對面部的視覺能力超過任何其他型別的物體。然而,面容失認症患者無法認出他們以前見過一張臉,這種障礙適用於熟悉的面孔和陌生的面孔。
什麼是面容失認症?
面容失認症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其特徵是無法識別面孔。面容失認症的其他名稱包括臉盲症或面容識別不能。Bodamer在1947年發表的一篇開創性論文中創造了“面容失認症”一詞,用來描述兩位無法識別面孔的患者的情況。這個詞來源於“prosopon”(意為“面孔”)和“agnosia”(意為“失認”)。
並非由於更廣泛的視力問題、物體識別問題或記憶問題。當這種症狀是更大問題的組成部分時,術語“面容失認症”應替換為“面部識別障礙”。這些人知道面孔是面孔,而不是汽車或樹木,但他們無法識別面孔或回憶起以前見過這張臉。他們通常藉助髮型、步態或聲音等外部線索。
流行病學和合並症
據估計,面容失認症影響多達3%的人口。面容失認症會對人們的生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並且與抑鬱症和焦慮症等疾病有關。
面容失認症還與影響附近腦區的以下疾病有關:左側偏盲(由右側枕葉損傷引起的左側空間視覺喪失)、色盲症(由顳枕連線處單側或雙側病變引起的色覺缺陷)和地形定向障礙(環境熟悉感喪失以及使用地標的困難,與海馬旁回後部和右側舌回前部的病變有關)。
體徵和症狀
面容失認症可以是獲得性的或發育性的。在獲得性面容失認症中,腦損傷導致面部識別能力下降。獲得性面容失認症細分為感知性面容失認症和聯想性面容失認症。
在感知性面容失認症變異中,面部編碼被認為是受損的,當面孔是識別的線索時,會影響模型的後續所有階段。當呈現不同面孔的影像時,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無法理解它們,也無法進行相同-不同的判斷。他們無法區分熟悉的面孔和不熟悉的面孔。此外,患有感知性變異的個體難以識別面部表情。
準確區分面孔的能力表明,在聯想性面容失認症變異中,面部編碼仍然完整。面孔不被認為是可識別的,這表明面部識別單元尚未被啟用,從而影響了面部處理流的後續步驟。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可能能夠區分照片中相似和不相似的面孔,並從面部推斷年齡和性別(表明他們可以理解一些面部資訊)。但是,他們可能無法稍後認出這個人,也無法提供關於他們的任何資訊,例如他們的姓名、職業或上次見面的時間。
發育性面容失認症 (DP) 是一種終生的面部識別缺陷,出現在兒童早期,不能歸因於獲得性腦損傷。儘管視覺和記憶力正常,但患有這種疾病的個體未能發展面部識別能力,並且在腦成像上沒有明顯的病變。雖然發育性面容失認症始於生命早期,但許多人直到成年後才意識到自己患有發育性面容失認症。
圖1 - 布魯斯和楊理解面部識別的模型改編
疾病的病因
面容失認症可能是獲得性的或遺傳性的。獲得性病例可能是由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外傷性腦損傷以及阿爾茨海默病、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等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神經精神疾病引起的。遺傳機制尚不清楚,但據認為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發育期間的面容失認症可能具有遺傳基礎。它可以在家族中遺傳,一些家譜顯示多達十名受影響的成員跨越兩代。根據研究,正常的的面部識別能力具有遺傳成分,單卵雙胞胎的面部識別能力比雙卵雙胞胎更相似。
病理生理學是一個突出的研究領域,目前尚未完全瞭解。據認為,右側或雙側梭狀回-舌回的損傷或發育異常以及控制面部感知和記憶的神經通路都參與其中。根據影像學研究,顳葉皮層和杏仁核的缺陷也可能參與其中。梭狀回病變更可能具有感知性變異,而前顳葉病變更可能具有遺忘性變異。發育期間的面容失認症似乎是由前部和後部面部網路之間的脫節或負責面部識別和識別的區域的功能啟用減少引起的。
治療
面容失認症沒有特效藥,但研究人員仍在繼續研究導致這種疾病的原因,並正在開發有助於改善面部識別的訓練計劃。任何治療的目標都應該是幫助面容失認症患者制定補償策略。由於中風或腦外傷而患有這種疾病的成年人可以透過其他線索重新學習識別人員。
結論
患有面容失認症的人經常會經歷社交焦慮。這是由於無法認出人而產生的羞恥感或尷尬感。有些人會孤立自己,並將社互動動限制在抑鬱症和其他問題上。醫療保健提供者應主動將患者轉診給諮詢師或治療師。這些經過培訓的專家可以幫助患者應對這種疾病帶來的壓力和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