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和超我
想象以下場景:麗婭和同事在餐廳吃飯,非常口渴。然而,她並沒有去拿同事的飲料,而是等待服務員給她續杯。普拉文因為老闆對他的行為而非常生氣,但他仍然尊敬地與老闆交談。這兩個場景有什麼共同點?事實上,麗婭和普拉文都沒有做他們想做的事情,而是以一種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是什麼阻止了他們立即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根據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論,人類人格的三個方面調解了我們在所有此類情況下的決策。
人類人格是由什麼構成的?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心理學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心理分為三個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些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衝突構成了人類人格。本我包含我們的原始衝動和原始慾望,自我提醒我們不要以社會不可接受或不恰當的方式表達這些慾望,超我包含我們的道德感。這三個部分構成了我們的個性,並決定了我們的決策和行為。
本我:專注於基本需求
心理的這一部分屬於潛意識,包含著大多數動物般的衝動,例如對食物或性愛的渴望。它受快樂原則驅動,力求立即滿足所有慾望、需求和願望。弗洛伊德認為,本我基於本能運作,使其成為所有心理能量的來源。因此,它構成人格的主要組成部分,並且是自出生以來就存在的唯一人格組成部分。它對生存至關重要,因為它確保了從嬰兒期起滿足個體的所有基本需求。當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會導致焦慮、壓力或緊張。本我的一些特徵如下:
- 本能的和原始的慾望
- 你個性的生物學成分
- 響應我們的衝動、需求和慾望
- 它不會隨著經驗或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 不受現實、邏輯或日常世界的約束
- 非理性的、幻想導向的和願望驅動的
自我:專注於現實
並非總是能夠立即滿足每一個慾望,而自我充當現實的觸角。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自我源於本我,並確保本我的衝動和慾望能夠以社會認為可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自我功能於前意識和意識。它基於現實原則運作,透過該原則,它會在決定是否採取或放棄衝動之前權衡行動的利弊。
弗洛伊德用馬和騎手之間的關係來比喻本我和自我的關係。它被比作一匹馬,因為在沒有騎手的情況下,馬會四處遊蕩並隨心所欲。自我是馬的騎手,指示它走正確的路。自我的一些特徵如下:
- 受理性驅動
- 人格的決策組成部分
- 等待滿足以避免負面後果
- 沒有對錯的概念
- 理性的、現實的、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
超我:專注於道德
超我脫離現實原則,試圖讓自我根據理想標準行事。它也試圖抑制本我所有不可接受的衝動。超我包含兩個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包含關於社會認為錯誤或不道德的事情的資訊。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是被禁止的行為,會導致負面後果、懲罰或內疚感。自我理想包含自我渴望實現的行為規則和標準。良心和自我理想共同努力成為一個人的理想自我。理想自我是一個人認為自己應該是什麼樣的想象畫面,通常由父母的價值觀和教養決定。超我試圖使我們的行為文明化,支配著一個人不應該做什麼以及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因為它追求完美,如果一個人無法達到它的標準,就會產生內疚感。超我擴充套件到所有三個認知系統: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以下是超我的一些特徵:
- 大約五歲左右開始出現
- 包含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規範
- 迫使自我使用道德目標而不是現實目標
- 良心使用內疚感懲罰自我
它們的相互作用和失衡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了個體的整體人格和行為。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健康的人格源於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平衡。自我必須在現實、本我和超我的需求之間進行調解。如果它能夠充分做到這一點,那麼就會出現一個適應良好的個性。如果這些元素之間存在不平衡,就會導致不適應的人格。
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當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動機之間存在衝突或不平衡時,就會發生心理障礙。當自我發現本我過分地追求即時滿足時,就會使用防禦機制來糾正這種行為。防禦機制是無意識的心理策略,用於應對焦慮並維持積極的自我形象。在這個理論中,防禦機制對於有效地應對日常生活至關重要。
結論
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分析理論使人們能夠理解人格的結構以及其不同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然而,弗洛伊德的工作也面臨著一些批評。該理論的一個主要批評是很難對其進行檢驗,因為該理論的大多數預測都比較模糊且不可證偽。無論如何,弗洛伊德的一些工作,例如潛意識動機和童年經歷塑造人格,仍然具有影響力,並且仍在臨床環境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