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本月更新


谷歌以嘗試許多新平臺而聞名,據報道它正在開發一種新型的人工智慧驅動的訊息服務。它將試圖直接與 Facebook 的 WhatsApp 和 Messenger 競爭。谷歌將整合聊天機器人,這些聊天機器人可以透過程式內的訊息應用回答使用者的查詢,方法是在網路上搜索資訊。這將能夠在不退出對話的情況下回答查詢。

“所有使用者關心的都是一種方便的方式來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如果谷歌沒有出現在消費者面前,這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問題,”風險投資公司 Sherpa Capital 的聯合創始人 Scott Stanford 說。“訊息傳遞是網際網路的一個子集,谷歌在其中並不強大。他們必須贏得勝利,成為訊息傳遞領域的支配性玩家。”

谷歌在過去十年中嘗試過各種訊息傳遞、電子郵件和社交網路平臺,但都失敗了。然而,谷歌一直在不斷嘗試吸引 Facebook Messenger 和 WhatsApp 的使用者,特別是在美國以外地區。

谷歌於 2014 年 1 月以據報道 4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英國人工智慧公司 DeepMind,並在前一年收購了 8 家機器人公司。DeepMind 幫助研究人員在醫學和基因組學等領域挖掘大資料。2015 年 11 月,谷歌推出了 TensorFlow,這是一個開源機器學習平臺,可以增強其人工神經網路。Tensorflow 是該公司的“第二代”機器學習平臺,取代了舊的 DistBelief。

谷歌還證實,它正在測試一種新的方法,只需使用您的手機即可登入多個帳戶,進行單步身份驗證。根據他們的說法:“我們邀請了一小部分使用者幫助測試一種新的登入他們 Google 帳戶的方式,無需密碼。”

谷歌計劃何時啟動其訊息服務或向更多使用者推出基於手機的登入功能,目前還沒有有價值的資訊。然而,分析師已經開始對谷歌的許多嘗試都未獲得成功的傳言進行議論。谷歌嘗試過許多型別的專案,但其中許多都失敗了。以下是谷歌四大失敗案例。

谷歌答案

谷歌答案是谷歌提供的線上知識平臺,允許使用者為其查詢的經過良好分析的答案發布賞金。這些被接受的答案的價格範圍為 2 美元到 200 美元。谷歌過去會從研究人員的獎勵中抽取 25%,以及每個問題的 50% 費用。此外,滿意的使用者還可以額外支付高達 100 美元的賞金。2006 年 11 月下旬,谷歌關閉了該服務,除了香港和阿拉伯語版本,該服務於 2006 年 12 月完全關閉,儘管其檔案仍然可用。

谷歌 Buzz

谷歌 Buzz 是一種社交網路、微博和訊息傳遞工具,整合到他們的電子郵件程式 Gmail 中。使用者可以分享連結、照片、影片、狀態訊息和評論,這些內容按“對話”組織,並在使用者的收件箱中可見。

Buzz 允許使用者公開或私下地與朋友分享。Picasa、Flickr、Google Latitude、Google Reader、Google Sidewiki、YouTube、Blogger、FriendFeed、identi.ca 和 Twitter 都已整合。Buzz 還具有與許多 Google 產品(例如 Google Reader)的介面和互動元素。

Buzz 預計會在網路上引起轟動,但它並沒有做到。該服務於 2014 年停止服務。

谷歌影片

谷歌影片(最初為谷歌影片)是谷歌提供的免費影片搜尋引擎。以前,它允許影片共享並允許將選定的影片嵌入到其他網站上,並提供帶有媒體的 HTML 程式碼,類似於 YouTube。這為網站提供了遠端託管大量影片的機會。

該服務於 2005 年 1 月 25 日推出。2006 年 10 月 9 日,谷歌收購了之前的競爭對手 YouTube。谷歌於 2007 年 6 月 13 日宣佈,谷歌影片搜尋結果將開始包含 YouTube 和使用者上傳的影片。

2009 年,谷歌停止了將影片上傳到谷歌網路伺服器的功能。

谷歌 Wave

Wave 是一款即時訊息傳遞平臺,於 2009 年 5 月推出,旨在“為互動性設定新的基準”,據謝爾蓋·布林所說。該產品兼具電子郵件、Twitter 和即時訊息的功能。使用者可以將檔案從桌面拖放到討論中。Wave 甚至顯示逐個字元的即時打字。它於 2015 年 5 月全面推出。

谷歌在 2015 年底表示,“它沒有獲得我們希望的使用者採用”。事實上,儘管該服務旨在與 Facebook 和 WhatsApp 競爭,但它未能引起使用者的興趣。該服務仍在執行,但谷歌最終可能會將其關閉。

谷歌人工智慧驅動的訊息傳遞平臺的未來

最近人工智慧驅動的產品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其未來取決於其可用性和實用性。如果服務的操作過於複雜,使用者將轉向其他服務。實用性也是如此;如果它處理的資料量過大,使用者群最終將受到限制。

目前還無法確定。谷歌的一些產品獲得了空前的普及,包括 Gmail、搜尋和 Chrome。因此,人工智慧驅動的服務也可能大獲成功。然而,要與 Facebook 競爭,這是一場巨大的戰爭。谷歌一直無法創造出真正吸引人的東西來吸引 Facebook 使用者。

與此同時,Facebook 已經讓其研究團隊著手開發人工智慧驅動的平臺。因此,即使谷歌提供了服務,使用者也不會輕易改變他們的習慣而轉向 Facebook。這就是 Facebook 在招聘許多人工智慧專案工程師時所說的

我們在門洛帕克和紐約實驗室聘用了 40 多人,其中包括一些世界上頂尖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和工程師,這些新員工突顯了我們致力於推進機器智慧領域並開發為人們提供更好溝通方式的技術的承諾。

如果谷歌真的想與 Facebook 抗衡,它將不得不拿出一些真正令人興奮的東西。競爭很激烈,但由於谷歌在搜尋引擎領域是強大的領導者,因此它在整合新平臺方面肯定具有一些優勢。只有時間才能證明谷歌的嘗試是否會取得成功。

更新於: 2020 年 1 月 28 日

111 次檢視

開啟您的職業生涯

透過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