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與同齡人
如果沒有你生活中現有的人,你會是什麼樣的人?俗話說,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自己,就改變你的社交圈。朋友和同齡人對一個人的為人處世有著巨大的影響,所以重要的是要與正確的人為伍。他們的朋友和同齡人對孩子和青少年的成長有著顯著的影響。
孩子們很早就開始發展他們的社交能力並建立起他們的友誼,這些早期的關係會顯著影響孩子的社會發展和整體幸福感。當孩子們進入青春期時,同伴網路的重要性會增加。青少年經常向他們的同齡人尋求幫助、認可和指導。他們同齡人的道德觀、信念和行為也可能會對他們產生影響。這可能產生積極的影響,例如當同齡人支援學業成功或健康習慣時。它也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例如當同齡人參與不安全或有害行為時。
什麼是同伴關係?
同伴互動在兒童社會技能發展中扮演著重要和塑造性的角色。孩子們學會將以自我為中心的興趣轉移到支援同伴群體利益的渠道中,從而從以自我為中心轉向以他人為中心。同伴互動和分歧是兒童學習接受他人觀點的關鍵環境。在這些互動中,孩子學習質疑自己的主張。這種同伴群體經驗是打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關鍵,迫使他去審視自己以外的觀點。
隨著孩子們發展他們的角色扮演能力,他們開始參與包括他人的社會行為,例如團隊合作、協作、交談和與他人一起計劃。同伴參與對於角色扮演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
孩子參與社會群體越多,他的社交技能就越發達,也越有可能在同學中受歡迎。同伴互動對兒童的社會技能有重大影響。同伴關係和友誼從童年一直髮展到青春期。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互動變得更加複雜和社會化。雖然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有朋友和熟人,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密友和普通人群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青少年發現他們的身份認同、他們想成為的人、他們的信念以及他們想如何生活。在領導能力等方面具有較強社會能力的孩子能夠很好地與他人相處。讓孩子們與同齡人交往,有助於他們與同齡人建立積極的社會關係。
理論視角
許多理論解釋了朋友和同齡人如何影響發展。最值得注意的理論如下:
根據社會學習理論,孩子們從周圍的人,特別是他們的同齡人那裡學習知識。孩子們透過觀察和模仿學習新的技能、道德和行為,這可以適用於建設性行為和破壞性行為。
社會認知理論關注認知過程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這意味著孩子們運用他們的認知能力來理解他們的社會環境,並從與他人的互動中學習知識。
根據社會認同理論,人們根據他們與特定社會群體的聯絡來建立和維持對自己的認同感。這意味著與他人,包括他們的同齡人互動,幫助孩子們建立自我認同感。
依戀理論關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特別是朋友和同齡人之間的紐帶。這意味著與同齡人建立牢固聯絡的孩子更有可能培養健康的社會技能和人際關係。
終身視角
根據朋友和同齡人影響的終身視角,這些關係的重要性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會不斷發展。早期的關係為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並教會孩子們重要的社會技能。在青春期,同齡人作為鼓勵和認可的來源發揮著更大的作用,並且會顯著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和選擇。作為年輕人,友誼和同伴關係仍然可能是安慰和陪伴的重要來源。但是,人們也可能發展出更親密、更投入的關係,例如浪漫關係。
隨著人們進入中年及以後,他們可能會更頻繁地向親密的朋友和家人尋求情感支援和聯絡。總的來說,終身視角強調朋友和同齡人的作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但這些關係仍然是一個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們提供支援、認可和歸屬感,這對於整個生命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和福祉至關重要。
友誼:一種必需品?
關於友誼和同伴群體對兒童重要性的應用研究表明,這些關係會顯著影響兒童的發展。例如,研究發現,有親密朋友的孩子更有可能擁有更高的自尊心、更好的社交技能和更強的身份認同感。他們也不太可能患上抑鬱症、焦慮症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關於同伴群體,研究表明,被同伴群體接受的孩子更有可能獲得積極的社會和情感結果。他們更有可能擁有更高的自尊心和社會能力,並且不太可能從事危險或有害的行為。
這在成年後仍然如此。關於友誼和同伴群體對成年人重要性的應用研究表明,這些關係對健康發展和福祉至關重要。例如,研究發現,有親密朋友的個人更有可能擁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包括較低的焦慮和抑鬱水平。他們更有可能擁有更高的自尊心和更大的生活目標感和成就感。就同伴群體而言,研究表明,被同伴群體接受的成年人更有可能獲得積極的結果。他們更有可能擁有更高的工作滿意度、更好的身體健康和更強的社會支援感。研究表明,友誼是必要的,原因如下:
情感支援——朋友在壓力、疾病或損失時提供情感支援。他們可以傾聽,提供建議,並給予安慰和理解。
社會聯絡——朋友幫助個人感到有聯絡感和價值感。他們提供歸屬感,並有助於減少孤獨和孤立。
改善心理健康——擁有親密的朋友與更好的心理健康有關,包括較低的焦慮和抑鬱水平。朋友可以幫助個人應對壓力,並在困難時期提供情感支援。
提高幸福感——友誼與提高幸福感和快樂感有關。它們可以提供娛樂和享受的機會,並幫助個人感到更充實、更滿意。
改善身體健康——研究表明,擁有強大的社會支援網路(包括親密朋友)的人擁有更好的身體健康。他們可能血壓較低,免疫系統更強,患慢性病的風險也降低。
同伴壓力
同伴壓力是指一個人的同伴群體對該個人施加的直接或間接壓力,以改變其態度或行為,以便融入該群體。所有的人都自然會認同並把自己與他們交往的人進行比較。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相互影響,也相互受到影響。朋友以各種方式影響我們,包括我們的穿著、想法、決策和購買商品的方式。
同伴的影響往往隨著青少年的成長而增加,服從的衝動也隨之增加——在他們形成成年人身份之前。隨著孩子們越來越獨立於父母,他們對同伴壓力的抵抗力會下降。學齡前兒童對同伴壓力不太敏感,受服從衝動的影響也較小。然而,當他們在家庭以外發展社交關係,並變得更加關注他人時,同伴的影響就會增強,並變得更有力。問題在於當這種影響轉化為同伴壓力時。
當一個人受到暗示或明示的勸說,去接受與同伴群體中其他人相似的價值觀、觀點和願望,或從事相同的活動時,就會發生同伴壓力。同伴壓力影響所有年齡段的人。例如,一個六歲的孩子要求他的母親立即帶他去玩具店,給他買最新的玩具、電子產品或運動腳踏車,因為他的朋友都有。當他的母親說“不”時,他會大發脾氣。一個十歲的女孩穿著一件裙子去參加聚會,然後拒絕再穿它,因為“她的朋友們”嘲笑它,或者它已經過時了。十幾歲的男生在健身房鍛鍊以獲得他們學校偶像的“理想身材”,而十幾歲的女生則為了成為學校裡漂亮的女生而節食。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融入群體。
結論
人是社會動物,需要他人的陪伴和社會。一系列的互動和社會經驗導致社會化。孩子們加入“同伴網路”,這減少了家庭對他們的態度、思維和行為的影響。同伴群體是由年齡相仿、擁有相似感受和行為的人組成的群體。同伴互動在兒童社會技能發展中扮演著重要和塑造性的角色。孩子參與社會群體越多,他的社交技能就越發達,也越有可能在同學中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