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中心主義
簡介
民族中心主義是指對文化或種族偏見的術語。
在社會科學和人類學方面,它簡單地意味著認為自己的文化優越,並以自己的標準、信仰、實踐和習俗為參照來比較其他文化,因此,認為其他人是低等的。民族中心主義在內群體(即自身群體)和外群體(即另一文化群體)之間造成了社會差異。它導致了文化偏見和歧視。薩姆納認為,它體現了對自身內群體的崇高敬意。
起源與發展
“民族中心主義”一詞源於兩個希臘詞語,“ethnos”意為民族,“kentron”意為中心,因此字面意思是某個特定的民族群體處於中心地位。民族中心主義的概念最初由波蘭社會主義者路德維希·古普洛維茨在他於19世紀70年代用德語和波蘭語撰寫的書籍和論文中提出。然而,威廉·格雷厄姆·薩姆納采用了並普及了這一概念,但沒有承認古普洛維茨在民族中心主義方面的工作,因此後來的研究人員認為並認為薩姆納在1906年發明了這一概念。
民族中心主義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
作為個人,我們出生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我們對自己的規範有了瞭解,我們形成了關於我們應該如何行事和實踐習俗的觀點。我們非常依戀自己的群體,認為它是最好的。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看,民族中心主義僅僅意味著以自己的文化或民族群體為參照來評判其他文化或民族群體,認為自己是優越的。政治和社會科學教授威廉·G·薩姆納認為,這是一個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中的社會分化概念,它促進了群體內部的團結。
原因
對背景歷史的認知 − 人們認為自己的民族群體擁有優越的背景歷史,因此認為自己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優越。這導致了群體之間不利的競爭。
缺乏現實生活中的接觸 − 根據社會學家的觀點,這可能會加劇刻板印象,因為缺乏現實生活中的接觸會降低人們瞭解其他群體成員的機會。
個人資源較少 − 現實衝突理論假設資源的稀缺會導致群體之間發生衝突,從而引發民族中心主義。
政治和經濟統治 − 一個或多個民族群體在政治或經濟上統治其他群體,導致了彼此之間的負面態度。
強烈的認同感 − 根據社會認同理論,一些個人依賴於對群體的強烈認同,從而對其他群體產生負面情緒。
影響
民族中心主義對內群體來說是積極的,因為它增強了群體凝聚力(團結)、愛國主義、對群體的忠誠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它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因為它阻礙了與其他民族群體建立和諧關係。
還有一些其他的負面影響,例如:
不同民族群體之間發生輕微或暴力衝突
民族議程壓倒國家議程,從而縮小了國家的目標
就業歧視,阻礙國家和平
跨文化交流的障礙
資源分配問題
民族群體成員的心理負面影響,如恐懼、沮喪、憤怒、焦慮、無知等。
民族中心主義與種族主義
民族中心主義和種族主義是兩種社會弊病,通常被認為是相同的,因為兩者達到極端水平都會產生暴力和冒犯性的後果,但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前者與群體的種族相關,群體成員共享共同的信仰、實踐、習俗和傳統;而後者則與生物學現實相關。民族中心主義是將整個文化群體置於其他群體之上,而不管成員的膚色和體貌特徵。另一方面,種族主義則是儘管文化和行為相似,但仍以膚色和體貌特徵為基礎宣揚差異。
結論
民族中心主義的概念最初由 L. 古普洛維茨(19世紀70年代)提出,並由 W.G. 薩姆納(1906 年)推廣,它是一種將自身群體置於中心地位並以自身文化視角看待世界的社會信念。它是研究不同群體之間社會和文化關係的重要概念,其起源於競爭、相似性和差異。它是一枚雙面硬幣,既有負面影響也有正面影響。一方面,它在群體內部創造了團結與和平,另一方面,它帶來了歧視、偏見和刻板印象。
常見問題解答
Q1. 什麼是文化相對主義?
答:文化民族中心主義認為自身的文化規範和態度優於其他文化,而文化相對主義則是指從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文化,而不是以自身的先入為主的觀念來理解。
Q2. 什麼是經濟民族中心主義?
答:經濟民族中心主義是指與經濟競爭對手相關的勞動力市場上的歧視性措施。它是消費者傾向於選擇國產商品而不是進口商品的趨勢。
Q3. 民族中心主義有哪兩種?
答:民族中心主義可以分為兩種
內群體民族中心主義 - 這包括對自身群體的奉獻和群體團結。
群體間民族中心主義 - 它偏好內群體種族而非外群體種族,以維護純潔性和如果符合內群體利益則剝削外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