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與萊特幣的區別
很多人熟悉比特幣,但最近,人們瞭解到還有很多其他加密貨幣。萊特幣就是繼比特幣之後出現的一種加密貨幣。事實上,萊特幣的開發是為了能夠與比特幣一起使用。
涉及加密貨幣的交易透過使用演算法進行加密。每當發生交易時,有關交易的資訊都會新增到區塊鏈中。網路中的參與者能夠生成更多區塊以獲得獎勵,並能夠在沒有像銀行這樣的中心化權威干預的情況下規範交易,因為使用了這種方法。此外,加密還可以防止交易被執行多次。
加密貨幣的使用正在迅速普及。比特幣的發明及其原始碼隨後以開源格式釋出,使得開發各種其他加密貨幣成為可能,包括萊特幣。
什麼是比特幣?
中本聰是比特幣這種加密貨幣的發明者,它於 2009 年釋出。中本聰的目標是設計一種去中心化的貨幣,透過使用複雜的加密技術來消除處理錯誤的可能性。首次推出時,一個比特幣的售價不到一美元,但此後其價值已飆升。儘管如此,比特幣的價格也經歷了劇烈的波動,有時會導致貨幣價值暴跌。
比特幣的總供應量為 2100 萬枚,每當進行交易時都會建立更多比特幣。比特幣交易在強大演算法的幫助下得到確認。它具有巨大的並行處理能力。
一些使比特幣獨具特色的重要特性包括:
**工作量證明** - 透過利用 GPU 和在較小程度上 CPU 的計算能力,驗證區塊鏈上交易和區塊的共識機制和驗證過程。
**它使用 SHA-256** - 負責加密區塊鏈資料的密碼分析雜湊函式。為了加密資訊,雜湊函式將輸入轉換為具有預定長度的輸出。
什麼是萊特幣?
萊特幣最初是由曾在 Google 工作過的工程師查理·李構思和開發的。為了開發這種新的加密貨幣,李依靠了中本聰提供的開原始碼。此外,李推出萊特幣的目的是使其成為加密貨幣市場中比特幣“黃金”地位的“白銀”替代品。
有 8400 萬個萊特幣可用。用於確認交易的演算法得到了簡化,使普通人更容易理解。這意味著與僅僅購買硬幣相比,有更多機會可以開採萊特幣。
萊特幣的關鍵特性
以下是萊特幣的一些關鍵特性:
**工作量證明** - 萊特幣使用工作量證明;但是,它依賴於訪問大量記憶體,而不是僅僅依賴於中央處理器 (CPU) 或圖形處理器 (GPU) 提供的計算能力。
**使用 Scrypt** - 萊特幣的雜湊函式使用 Scrypt 實現。Scrypt 使用 SHA-256,但其工作量證明協議的記憶體需求要大得多。據推測,因此,它對 GPU 算術邏輯單元 (ALU) 以及 ASIC 挖礦計算機的依賴性將會降低。然而,第一批 Scrypt ASIC 挖礦裝置出現在 2021 年,這意味著萊特幣可能需要另一種解決方案。
比特幣與萊特幣的區別
下表突出顯示了比特幣和萊特幣之間的主要區別:
比較依據 | 比特幣 | 萊特幣 |
---|---|---|
建立詳情 | 2009 年 1 月,中本聰開發了名為比特幣的加密貨幣。 | 查理·李被認為於 2011 年 10 月發明了萊特幣。 |
可用數量 | 比特幣將總共向用戶分發 2100 萬枚硬幣。 | 萊特幣完全實施後將提供 8400 萬枚萊特幣。 |
演算法 | 比特幣使用的演算法名為 SHA-256。 | 萊特幣的挖礦使用 Scrypt 演算法。 |
交易速度 | 交易(也稱為建立區塊)大約需要十分鐘才能處理。 | 交易(即建立區塊)大約需要 2.5 分鐘才能處理。 |
新區塊獎勵 | 最初,比特幣 (BTC) 礦工每區塊獲得 50 個 BTC 的獎勵;但是,此金額每開採 210,000 個區塊就會減半。目前,比特幣中每開採一個區塊的獎勵為 12.5 個 BTC。 | 萊特幣 (LTC) 也從 50 個比特幣的獎勵開始;但是,獎勵的價值每 840,000 個區塊就會減半。每個區塊的獎勵現在設定為 25 個 LTC。 |
結論
比特幣和萊特幣都是使用相同的開源技術生成的數字貨幣,但它們使用不同的區塊鏈執行。
一個比特幣的美元價值遠高於一個萊特幣,這佐證了比特幣是加密貨幣中的“黃金”,而萊特幣是“白銀”的說法。
比特幣的基礎演算法難以理解,而萊特幣的基礎演算法則很簡單。演算法的複雜性決定了交易確認需要多長時間。例如,使用比特幣的交易大約需要 10 分鐘,而使用萊特幣的交易大約需要 2.5 分鐘才能獲得確認。
由於交易可以更快地完成,因此萊特幣對希望為客戶提供加密貨幣支付選擇的商家很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