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或兄弟姐妹去世後的兒童


像失去親人的成年人一樣,失去親人或兄弟姐妹的兒童也會經歷震驚和難以置信,隨後是絕望、憤怒、渴望逝者回歸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和食慾不振。兒童對死亡的認識是永久的、不可改變的,這意味著生理機能的完全喪失。學齡前兒童會認為和行動表現得好像去世的人可以回來。在7歲之前,孩子們認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能會導致或逆轉死亡。

大約11歲時,當孩子們完全理解死亡時,他們就不再關心逝者是否寒冷或孤獨,即使他們想象著逝者在永恆中仍然有知覺並享受特定的消遣。如果孩子們覺得他們已故的父母“守護著”或關心著他們,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很安慰。死亡的不公正和關於生命意義的哲學問題可能會困擾青少年。具有認知和語言能力或目睹過某人死亡的孩子對死亡概念有更好的理解。

孩子們如何表達他們的悲傷?

孩子們能夠透過日常活動(如玩耍或社交活動)來分散對悲傷的注意力,這可能會讓照顧者質疑他們是否在悲傷。幼兒在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方面能力不足,這加劇了這種不確定性。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死亡的興趣將呈現不同的形式。

幼兒期

年幼的孩子會積極地尋找已故的人。他們的夢境和玩耍反映了他們特定的問題和困擾。他們的失落感、照顧者的悲傷以及日常生活的改變可能會導致困惑、發育倒退以及無端的憤怒或敵意爆發。

兒童中期

適當的悲傷與快速恢復正常活動並存。睡眠問題會發展,並受孩子年齡的影響:5-7歲的孩子難以入睡;年齡較大的孩子會做噩夢,儘管有些人透過思考逝者來尋求安慰。當依戀物件靠近時,所有年齡段的孩子都會更容易放鬆。身體不適的跡象,如頭痛,大約在8歲左右出現,還有脾氣暴躁、愛爭吵和注意力困難。孩子們對死亡的自然興趣有時可能會揭示他們對自身責任的潛在恐懼。為了回應孩子的問題,父母的悲傷可能會讓孩子沉默,從而導致對死亡的錯誤認識持續存在。分離焦慮表現為對親人脆弱性的擔憂。

青春期

悲傷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包括遠離家庭活動和尋求同伴的支援。青少年可能會透過從事危險活動(如飲酒或吸毒)來危害自己的生命。他們能夠反思自己與已故親人的往日關係,這可能會帶來安慰,或者對於那些揹負著內疚或悔恨的人來說,可能會導致更多的痛苦。他們可能會被分配新的家庭責任和義務,並面臨著不成熟行為的期望。責任感和保護悲傷個體的願望可能會導致隱藏的痛苦和對他人傳遞的混亂資訊。

失去親人的兒童的復原力和積極結果

在經歷悲傷之後,大多數孩子都具有復原力,並恢復了正常的成長軌跡。儘管失去父母會不可逆轉地改變孩子的生命軌跡,但一些兒童和青少年描述了對哀悼的積極反應,例如獨立性增強、學業成績提高、對他人的悲傷更有同理心以及精神成長。

根據對良好喪親結果的研究,有復原力的兒童比受影響的兒童具有更高的應對效能和更少的負面評價。然而,由於有復原力的兒童是根據其臨床障礙程度低於一定水平來選擇的,因此他們的認知風格的差異可能反映了有復原力的兒童和“受影響的”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

失去親人的兒童中的心理病理學

研究納入/排除標準、招募實踐和所用測量方法的變化會導致報告的失去親人的兒童心理病理學發病率發生變化。根據最受控制的研究,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會經歷臨床上顯著的干擾。心境低落(不安)、頭痛、腹痛和分離焦慮是常見的悲傷症狀。

這種干擾通常是非特異性的,哀悼症狀的頻率和持續時間會顯著增加,而這些症狀在其他失去親人的兒童中通常會在死亡後四個月內消退。孩子表示想死的願望通常代表著孩子想要與已故親人團聚。但是,必須仔細調查此類言論,尤其是在家庭自殺發生時。

因謀殺或自殺而失去家庭成員的孩子可能會發展出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 和內化問題。心理病理學的發生率和形式與其他失去親人的兒童相似,在事件發生後的兩年內,抑鬱症的風險更高。自殺行為更有可能發生,持續的憤怒、內疚、羞辱和社會孤立的程度也更高。

複雜創傷性悲傷 (CTG) 的特徵在於持續的侵入性和迴避性創傷症狀,當死者在主觀上具有壓力的環境下死亡時會出現這些症狀。它會導致避免任何對已故親人的美好或糟糕的回憶,以及在學校的社交退縮。原因尚不清楚。一個可能的促成因素是,如果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因死亡而顯得不知所措,那麼孩子對可預測性和穩定性的感覺可能會受到損害。區分 CTG 和 PTSD 等疾病的嘗試仍在繼續。針對父母和孩子的短期基於創傷的認知行為療法 (CBT) 是 CTG 的一種可行的治療選擇。

關於干預失去親人的兒童的理論

對於干預悲傷的兒童,有兩個主要的理論基礎。第一個建議孩子們必須完成一系列與喪親相關的任務,以充分應對他們的悲傷並防止不良影響。這些任務包括接受損失的不可避免性、創造已故者的積極內部形象以及建立新的和支援性的聯絡。

在 CTG 中,創傷被視為干擾了悲傷的解決,需要治療創傷症狀以完成哀悼任務。第二種方法認為,兒童的結果源於死亡後環境中起作用的各種累積風險和保護因素。在這種正規化下的干預措施試圖促進復原力,例如透過調節兒童的應對方法和鼓勵良好的育兒方式。

失去親人的孩子需要什麼?

失去父母的孩子從關於死亡和後續事件的準確資訊中獲益。知道他們無法改變或影響任何事情,並且死亡主要發生在老年人身上,這令人欣慰。解釋應該適合年齡、準確和真實,避免使用“睡著了”等委婉語,因為幼兒會將其理解為字面意思。在家庭自殺或謀殺的情況下,幾乎沒有可用的幫助。

對兒童的保護以及成年倖存者的內疚和羞辱可能會影響資訊的公開分享。成年人可能難以表達對已故者的同情和關心,同時又不暗示年幼的孩子暴力或自殺是適當的應對機制。

對父母來說什麼是有幫助的?

可以理解的是,失去親人的父母可能不確定該何時以及如何告訴孩子。通常,所有父母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與一個能夠提供管理建議且富有同理心和支援的成年人談論他們的擔憂和潛在的解決方案。意外死亡需要沒有準備的父母做出迅速的判斷,可以鼓勵他們處理日後可能後悔的行為。

例如,沒有參加葬禮的孩子可能會聽到葬禮的敘述並參觀墓地。解釋說孩子的悲傷可以採取各種形式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這可能會讓父母對孩子的反應的正常性感到平靜。家人對已故者的回憶對那些似乎沒有哀悼的孩子有很大的好處。

結論

失去親人的兒童表達悲傷的方式受其發展水平以及年齡和性別的影響。成年人可能會對他們悲傷的間歇性感到困惑。與依戀物件分離會導致所有年齡段的人焦慮。與悲傷相關的悲傷不是疾病的徵兆。五分之一的孩子患有臨床障礙。積極和權威的育兒方式促進了孩子的復原力。

父母重視將孩子的悲傷和創傷症狀正常化並提供管理建議的資訊。失去親人的年輕人感謝有機會表達他們的觀點和感受。大多數家庭不需要心理治療。但是,那些因謀殺或自殺而失去親人的人可能會受益於進一步的幫助。與定期與兒童互動(如學校)的其他組織協商有助於加強家庭的支援性社群網路。

更新於: 2023年5月9日

45 次檢視

開啟你的職業生涯

完成課程獲得認證

開始學習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