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步傳輸模式 (ATM)
非同步傳輸模式 (ATM) 是一種使用時分多路複用 (TDM) 進行資料通訊的交換技術。它是一種支援語音、影片和資料通訊的網路技術。ATM 將資料編碼成小的固定大小的單元,以便適合 TDM 並透過物理介質傳輸。
ATM 的功能參考模型如下所示:
特徵
ATM 技術提供動態頻寬,特別適用於突發流量。
所有資料都編碼成相同的單元。因此,資料傳輸簡單、統一且可預測。統一的資料包大小確保混合流量得到有效處理。
ATM 單元的大小為 53 位元組,5 位元組報頭和 48 位元組有效載荷。有兩種不同的單元格式:使用者網路介面 (UNI) 和網路網路介面 (NNI)。
“非同步”意味著單元不需要像同步線路那樣連續傳輸。只有在有資料要傳送時才傳送單元。
ATM 報頭尺寸小,僅 5 位元組。這減少了資料包開銷,從而確保有效利用頻寬。
ATM 可以靈活地劃分物理層的頻寬需求。它在大小和速度上都提供了可擴充套件性。
ATM 參考模型
ATM 參考模型包括三層:
物理層 - 此層對應於 OSI 模型的物理層。在此層,單元轉換為位元流並透過物理介質傳輸。此層有兩個子層:PMD 子層(物理介質相關)和 TC 子層(傳輸收斂)子層。
ATM 層 - 此層可與 OSI 模型的資料鏈路層相比較。它接收來自上層的 48 位元組段,為每個段新增 5 位元組報頭,並將其轉換為 53 位元組單元。此層負責每個單元的路由、流量管理、多路複用和交換。
ATM 適配層 (AAL) - 此層對應於 OSI 模型的網路層。它為現有的分組交換網路連線到 ATM 網路並使用其服務提供便利。它接收資料並將它們轉換為固定大小的段。傳輸可以是固定或可變資料速率。此層有兩個子層:收斂子層和分段和重組子層。
廣告